中华文明源头若是寻根,《易经》理应是重要一环。《易经》的编撰漫长岁月,始于伏羲画卦,周文王增补,孔子修订最终定型,世人熟知《周易》。古代圣人伏羲、文王、孔子,他们的智慧汇聚成了《易经》。
古时提及《易经》,人们可能直接联想到它与占卜算命的关联,多数人的理解也是如此。然而,《易经》的真意恐怕并非如此肤浅。许多人对“易经大师”的热衷和算命行为,只会让大师们获益,而非《易经》本义。《易经》虽有六十四卦的丰富内容,千年流传无损一字,但起卦方法却似乎失传,这在笔者看来难以置信。比如,类比学生上学总是带着书包和所需物品,书包是必不可少的载体,岂有遗失之理?因此,我推测《易经》并非专门用于占卜,亦无明确的起卦法。尽管算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,如邵康节的“梅花易数”和“奇门遁甲”,它们源自《易经》,但本质并不等同。
《易经》并非算命工具,它的真正用途何在?其中深意盎然。张载虽鲜为人知,但他的名言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广为流传。张载在《正蒙》中认为,《易经》是为君子设计,而非用于小人。因此,我们可以说,《易经》是用来指导君子的,并非那些只为私利算计之人。
《易经》中的君子特质在诸如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、“现龙在田,利见大人”等语句中得以体现。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,君子重义轻利,如孔子所言。一个达到知天命境界的人,自然知道自己命运,无需算命。中国文化强调人与天的合一,知命意味着己命合天,因此,不合天命的行为视为小人之行。
从这个角度理解,《易经》并非为求预知命运而存在,而是协助我们改造命运。例如,如果你命中注定有500万,算不算都不改变这事实。关键在于如何增值,如何从500万变成1000万,这正是《易经》所关注的,帮助我们顺应天道,自我完善。因此,当我们处于高位,应如“飞龙在天”之际审慎,警惕过度自满,而应保持谦逊,如“潜龙勿用”或“现龙在田,利见大人”,这正是《易经》的精髓所在。